精選文章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我的女兒就這樣在德國長大》/楊荔蓮

作者:劉秀美


    好友玉梅寄來一本書,是她旅居德國二十多年的高中同窗所撰寫,書中紀錄了她的孩子妹妹在德國成長就學的過程。我拿到書時,很快地展開閱讀,一頁過一頁,停不下來,很短的時間即閱讀完畢。

    全書中我看見的教育精髓是態度,包括該給孩子什麼樣的信念系統,耐挫力的培養及童年該有些什麼?母親以信任孩子的眼光讓孩子快樂,接納她不受限的提問,培養出自信、樂觀及有判斷能力的孩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悉心保護著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及那源源不絕的創造力。讓孩子在盡情的玩中展開並紀錄童年,開展他們的特質,培養他們在專精的學科以外的興趣,在玩中與自己相處且與自己對話。教育無他,愛與榜樣。

    閱讀中有幾件關於教育的省思: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乖巧聽話的人,或是培養出具有判斷及批判能力的獨立人格?

    我們很清楚答案是後者,但我們看見許多父母的行為卻朝著前者,例如孩子表達出對萬事萬物的興趣時打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幼時灌輸孩子一些不知何如的限制性信念,或為了自己省心而讚揚孩子的乖巧等等..

    我們要培養的是快樂且自立的孩子。快樂並不只是單純的開不開心或一輩子無憂無慮,而是孩子清楚自己的方向,但在遭遇挫折困境時,能夠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及對目標的想望而向前走。不歷經困境,怎麼嘗到快樂的果實呢?然而,眼見今日不少父母打著只要孩子快樂的口號,在孩子尚未面對困難挫折時即自行幫孩子做了放棄或退出的決定,這都是反其道而行的。

    另德國人對第一名及富有是隱藏不外顯的,這值得我們借鑑思考。我昨日去參加孩子的運動會,過程中,主辦方非常注重運動家精神,凡有犯規或偷跑等動作,裁判一旦發現,會立刻進行處分。而比賽過程雖有勝負,但在最後發給孩子每人一面獎牌,恭喜他們完成了這趟旅程,這是一個關於鼓勵努力,而不彰顯競賽成果的良好示範,因為人生是自己的競賽,而不是外部參考的與他人比賽。

    此外,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德國(或許應該說是西方)教育中一貫的思路,因此在不同階段的學習中會安排適當的課程,例如高中考試考申論題,高中起開始訓練做學術報告,都是能夠同時兼顧廣度及深度的訓練。

    這本書是一位開朗、自信、自立的女孩在德國出生到大學就讀的過程,書中的母親只是扮演信任與陪伴的角色,決策過程中很少看見父母一意孤行的主意或理想,文中看見了充分接納並信任孩子,灌溉他天賦及自然的養分,順勢生長的教養成果。這不是一本包裝華麗的親子教養書,而是帶著清新氣息,一字一句擲地有聲的小品,很推薦大家一同來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