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親子】協助孩子建立恐懼的合理態度

作者:劉秀美


    有一回農曆年,全家到澳門去旅行。澳門旅遊塔能俯瞰澳門全景及鄰近的珠海橫琴島,58樓層的室內觀光主層地板是以強化玻璃製成,人可站在透明玻璃看到地面的景物。孩子當時一歲多,對這玻璃及眼下的世界充滿好奇,我確認玻璃乾淨後,便把孩子放在玻璃上爬行與學步。沒多久,一位不認識的華人奶奶好心的跑來建議我,這裡很高,地板的玻璃又是透明的,不要把小孩放在這樣危險的地方。我沒多說什麼,只是謝謝他的關心。事實上,我看著孩子一直處在很愉悅的探索狀態,而我也在他的四周看護著


    還有一次的經驗是,去年與朋友搭纜車上黃山,五歲的孩子非常興奮地左顧右盼,我也很高興地以相機捕捉美景,但友人臉上充滿畏懼,身體則是凍結的凝僵狀態。
下纜車後,友人透過調整呼吸及內在對話的方式舒緩了他的緊張,之後問我,難道孩子不懼高嗎?
我說:以他的狀態看來,他沒感覺到害怕。
友人又問我,難道你不替孩子擔心嗎?
我首先謝謝他的關心,後回應他:纜車已經是封閉狀態,應該是安全的。而孩子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好奇的探索世界,我沒道理阻礙他。況且我自己也不覺得害怕。


    恐懼心理源於人類在原始社會,為了面對及適應自然界未知而產生的本能行為,當人類意識到具有生存危機時便會本能性的進行防禦或逃跑。人在感到恐懼後的正常反應有:腎上腺素大量釋放,身體進入應急狀態,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加深加快;肌肉(特別是下肢肌肉)供血量增大,這些行為都是身體為了準備逃亡而產生的自發性反應。換句話說,合理的恐懼是基於對生命的保護,那莫名的恐懼呢?


    有一句流傳在孩子圈的笑語是:「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冷。」以恐懼來類比可以置換成:「有一種恐懼是你父母感覺恐懼當你的父母對同樣的事件不感覺到恐懼時,他不會因為自己的恐懼而制止孩子,更不會在事件尚未發生前,未雨綢繆的對孩子提醒那有多危險。


    初生之犢不畏虎,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句話描述的是初生的小牛不知道老虎的可怕而膽大勇敢,自動送上門。若單看第一句,描述的是不畏懼的勇氣,但前後二句合起來理解討論的其實是小牛的無知。我們可以問的是:什麼時候小牛會從對畏懼的無知轉變成已知呢?轉變的分界點在哪裡?我們也可以延伸疑問:若孩子不感覺到恐懼害怕,為何大人會感覺呢?初生的孩子不知恐懼,成長到何時會開始有恐懼的感覺呢?下面這個實驗可以對這些問題有一些解釋。


    1920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小艾伯特實驗」(The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是一個針對嬰兒條件反射的實驗,實驗命題與結果指出通過後天培養可以讓嬰兒對其本來不懼怕的物體產生恐懼感。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了可以透過外在因素讓人對動物、高層建築、花、雲等事物產生恐懼感。實驗中並觀察到當實驗對象感到恐懼時,大腦邊緣的活動加強。

    這個實驗雖然因為實驗對象及命題的爭議性頗高,但實驗結果為「恐懼來自對事物的認識方式」提供了依據。結果指出:人對恐懼有本能的反射行為,且恐懼感可以透過後天培養而產生與增強。換句話說,孩子的害怕恐懼感除了本能之外,還可能是因為後天經歷的事件或被父母教育或灌輸出來的。我們可以嘗試這樣理解,恐懼可以透過經驗而形塑與增強,或說恐懼可以製造。


    回過頭來,我們試著觀察父母們如何面對孩子的恐懼。


    更多時候,我們看見多數的父母,面對孩子恐懼時所做的是基於自己對恐懼的反應。小孩做了一些事,父母就馬上反應,對他們吼叫與制止。


    那裡很危險,你不可以再到那邊去,聽到了沒有。這個行為不安全,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不能再這樣做,聽到了沒有。


    這反應可能不是因為當下真正危險,更多時候是基於你(父母)內在的恐懼而引發的情緒反應。但父母不知道那基於恐懼而生的反應,對小孩可能是一種傷害。被父母尖叫,憤怒,指責時,孩子往往接收不到父母因為想保護孩子的良好意圖,只會記得強烈的行為,而這些基於恐懼引發的強烈反應往往會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記。


    羅斯福總統曾說:唯一我們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父母可以做的是:觀照自己的內在,覺察每一次你面臨孩子的恐懼時的態度與反應。去覺察這個恐懼的感覺是基於孩子面對了真正的危險或只是你內在某些積蓄能量的反射?每一次,在不涉及孩子危險的狀況下,允許自己,多一點時間來覺察,也多認識自己。如同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所說:你的恐懼,不過是你熟悉過去的一種表現。恐懼的情緒中,最原始且強烈的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嘗試理解我們所感覺到的恐懼,並嘗試超越恐懼。


    允許孩子們去探索,同時設立某些合理的界線。當你想要制止孩子的危險行為時,試著讓自己先處於當下,觀照內在,很快的覺察這感覺是不是出自於自己恐懼的反應。如果確實是危險的,以平穩地的口氣跟他們解釋,你不可以....因為.........,採取跟以往完全不一樣的方式。莫名的恐懼讓人退避三舍,但合宜的恐懼卻能為人帶來正向的指引與力量。在接下來的時日裡,以你的覺察做起,協助孩子建立起對恐懼的合理態度。


  • 相關閱讀:
別活在自己建構的蛇影裡_看見、觸碰並擁抱你的恐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